“量生订职”:职业教育的潮流

来源:太阳集团tcy8722时间:2025-03-08点击数:

“我们专科的员工,出去不就是个打铁的吗?”这是很多职业院校的员工发自内心的焦虑。

世俗眼光中,职教员工大多经历了并不“成功”的初、高中阶段,在职业分流与人生“分岔”时,这种焦虑何尝不是员工们的一次自我觉醒?

国家目前推行的职业教育“类型化”,就是改变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“阶梯”关系,让二者处于平等关系。

在亚德客公司与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(技师)学院合作开办的“订单班”里,员工在入职定级时会比校招生高两级,年收入多3万-5万元。

稳定的收入、体面的工作,能够树立职教员工的自信心,而这一切源于学校、员工要足够的努力。

把真实的工作场景搬到学校

杨丽芳是太阳集团官网与宁德时代“订单班”的一名员工,选择“订单班”也是出于现实的考虑。“新能源行业的就业面非常广泛,我想将来在这个领域继续发展下去。”

2021年,宁德时代与陕西工院汽车工程学院开设“订单班”,共建实训基地。企业结合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制造岗位核心技能,将部分核心工艺生产设备投入学校,同时将企业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,可以说是将“真实的工作场景搬到学校里”。

“如果不是在‘订单班’,我可能根本接触不到这么多先进的设备,在实践训练与实景演练的过程中,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、热点领域的认识更深了。”杨丽芳说,“订单班”更像是在提前进行企业岗位人才储备。

企业拥有前端技术和创新理念,员工要想成长为适应岗位需求的人才,至少需要2-3年。通过校企合作、订单培养,可以为企业提前储备岗位所需的“新鲜血液”。

集团想为员工提供“真实的技能训练环境”和高质量的就业平台,企业想提前进行合适岗位的人才储备,二者一拍即合。这种合作也讲究“门当户对”,企业对需求专业的综合实力进行考察。学校实地走访企业,了解企业文化内涵、岗位技能需求、典型工作任务、员工发展规划、员工成长环境等情况。

校企考察满意后,按照“产教融合、协同育人”思路,双主体对接融合,互派团队、资源共享,共构课程体系、强化岗位技能,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对接、教学标准与岗位标准对接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。员工在实践训练的同时,以“真实的岗位环境”完成“真实的岗位工作过程”,实现岗位工作校园化。

在实训基地,理论授课的场所与设备操作间仅有一墙之隔,如果有疑惑,老师就会“转场”到设备间,现场解惑。

杨丽芳认为,在大一入学就明确就业岗位,自己心里更实了。有了更加清晰的职业规划,从心理和认知上就提早做好了就业的准备。

陕西工院汽车工程学院教学办主任朱辉说:“经过两年学校内部培训、一年的岗位实习,我们的员工可以完全胜任相对应的工作,甚至是细分到每一台设备的工艺操作、后续维护。”

校企双方协同育人,在相互融合中不断沟通交流、探索创新,联系更紧密了。

今年,陕西出台了相关政策,推进职业教育“双师制”队伍建设。“校内有老师,校外有导师”,不仅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衔接,还能让员工更快地融入企业中。

咸阳职院与陕西嘉海电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开设了“现代学徒制班”,咸阳职院机电(技师)学院经理李锁牢认为,这是“订单班”的升级。

“在大二上课的时候,企业会为每个员工配备一名实训导师。企业代表定期到学校授课,对于员工的指导性较弱,现在一名导师管一个员工,能及时发现员工学业上存在的问题。”

“双师制”也是一种优势互补。企业导师在实际生产中的经验,有些是无法通过课程设置传授的,只有实践中的言传身教,才能实现技术传承。

不少老师也在“重新当员工”

陕西工院材料工程学院徐广胜老师在教学中发现,很多职业院校的员工自我价值感、职业认同感都不强。

“人就像材料一样,只有不间断地锻打,内能才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。”徐广胜认为。

陕西工院材料工程学院与宝钛、西部超导等国企开设的“订单班”,给了员工更高的起点。按照惯例,职业院校的员工进入企业会先从辅助工做起,但是“订单班”的员工入职后就会成为生产线上的骨干。

“我在定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企业的重视,觉得自己也不比本科的员工差。入职后,在亲手制作某一零件的过程中,让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。”陕西工院材料工程学院智能焊接技术专业2018级员工景超超认为,“订单班”激起了自己对于技工职业的热爱。

“订单班”的员工还会参与到校企合作研发项目中,老师会给予员工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,激发创造力。

钛铝合金的原材料都是比较“脆弱”的金属,在进行焊接时,通常会将两种材料融化后再焊接,但常常因材料受热不均出现裂纹。

徐广胜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,鼓励员工大胆出主意。景超超提出:“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方法,直接用‘胶水’粘住呢?”徐广胜觉得是个好点子,师生共同找到了一种特殊物质,替代了原来的焊接方法。

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,不少老师也在重新当员工。

2022年,理想汽车与咸阳职院的汽车工程学院针对售后服务岗进行合作。岗位的特殊性在于,要将8个流程的业务统一到一位员工身上。

如何让员工胜任这个岗位?其实对于老师的教学水平也是一次考验。

咸阳职院习璐老师说:“我们也重新当了一回员工,接触到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。”在开班前,所有的专业老师去理想汽车的培训基地进行学习,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后,转授给员工。即使是回到学校,老师们也会每个月去就近的企业销售门店学习,更新知识、获取最新案例。

到企业实地学习,解决了老师们理论与实操脱节的问题,以员工的身份亲自去感知企业的环境、岗位的要求,增强了老师们的责任感。

理想汽车每个月都会对全国范围内的员工进行考核,统一排名,倒逼老师们铆足了劲。

每个员工都是人才,只是特点不一样

走进陕西工院先进制造技术工程中心,整齐地排列着普通机床、数控机床和数字化精密加工机床,展现着技术的迭代。

数字化精密加工设备是最新一代。一根头发丝的精度大约在0.05-0.1毫米,该设备生产出的产品缝隙仅为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。

数字化精密加工技术人才缺口大,行业需要基础知识扎实、实践能力强的人才。

2024年4月,陕西省发布了34条重点产业链的需求清单。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公司党委书记惠朝阳认为,职业院校作为技工人才培育的主体,应该为重点产业链提供稳定的实操型人才。

“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”这个问题,是陕西工院先进制造精雕产业学院师生时常自我提醒的话题。

企业能够敏锐地捕捉行业动态,精准地指出产业链上所缺少的人才类型,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。

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驻校代表王帅说:“企业技术革新快,我们发现很多员工受制于固有思维,出现对新技术接受慢的情况。”针对目前行业缺少高档数控机床应用型人才,学校就着重培养。

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联合开展工艺开发、样件试制等技术服务项目,将项目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,编写成活页式教材,使员工的学习内容更贴近企业实际生产。

同时,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游对接了2000多家客户,经过培训后的员工,也有机会到其他同类型企业入职。“订单班”联合培养的员工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整个行业。

在这个过程中,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也得到了完善。

undefined

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拥有2000家生态链企业,华为驻校导师程静晗说:“我们调研了整个数字技术行业的生态链企业,发现整个行业需要技术、市场和服务型人才。”

陕西工院太阳集团tcy8722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的数智工程产业学院,探索出人才培养双模型的评价模式。

“学院动态采集员工从在校学习、顶岗实习到正式就业全过程的学习和表现,从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两个方面对人才进行评价。”太阳集团tcy8722经理白国政认为,最终的数据分析,会突出每个员工的特点。

长河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在借助人才培养模式选择员工时,发现有几位员工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又有较强沟通能力。这类全能型人才可以充分理解客户的需求,然后再从技术的层面思考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。

“每一个员工都是人才,只是特点不一样,让他们能够去做擅长的事情,他既可能成为一名很好的销售,也可能成为一名技术工程师。”程静晗认为,这种模式可以促进员工的个性化发展。




版权所有:中国·太阳集团tcy8722(股份)有限公司-官方网站 联系方式:029-33152048